顯示具有 Reviews News 私房時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Reviews News 私房時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4月9日 星期日

使用人工淚液如何降低污染風險?眼科醫師提醒 3 原則,讓眼部保濕更安心

 以下衛教文章轉載自HEHO health & hope


使用人工淚液如何降低污染風險?眼科醫師提醒 3 原則,讓眼部保濕更安心

近期一款由印度製造的人工淚液,因為受到綠膿桿菌污染,因而在美國造成多起遺憾事件,進而掀起一陣人工淚液安全性的討論潮。眼科專家提醒,人工淚液是乾眼問題主要解方,使用上只要注意 3 原則,就能安全又安心的替眼部保濕。

隨著 3C 盛行、熬夜日常等生活改變,乾眼問題早已經不是長者專屬狀況,人人都可能面臨眼睛乾澀、容易疲勞、模糊有異物感,甚至出現灼熱、刺痛、畏光,或對外在刺激很敏感等問題,這時,就需要人工淚液幫忙緩解。

人工淚液分 2 種,醫師詳解兩者差異

人工淚液分為兩種,一是不含防腐劑的單支裝、二是含防腐劑的單瓶裝,而此次造成問題、引起軒然大波的為不含防腐劑的單支裝人工淚液。長庚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陳宏吉表示,這兩者的差別在於「使用次數」。

含防腐劑的單瓶裝,一天最多只能使用 4~6 次,而不含防腐劑的單支裝,則可隨時使用,不受次數限制。他提到:「如果乾眼問題嚴重,需要頻繁使用人工淚液,就必須使用不含防腐劑的單支裝人工淚液,避免防腐劑對眼睛造成負擔」。


使用不含防腐劑人工淚液,安全 3 原則

單支裝人工淚液的使用,要特別注意開封後的保存。陳宏吉醫師提出 3 安全原則,一是開封使用 24 小時內用完、二是隨時注意人工淚液的清澈度、三則是妥善儲存開封後的人工淚液,才能避免人工淚液被細菌侵擾,影響眼部健康。

原則 1 開封後 24 小時內使用完畢

單支包裝的人工淚液,因為不含防腐劑,只要一開封,就要在時限內使用完,避免細菌在瓶中滋生。他說:「就算沒用完也應立即丟棄,而非覺得浪費,過了時效仍繼續使用,可能會導致眼部不適」。

原則 2 使用前檢視人工淚液清澈度

而單支人工淚液的包裝通常至少是部份透明的,民眾可以透過瓶身檢視內裝狀況,陳醫師提醒:「如果人工淚液看起來沒有清澈感、濁濁的,就是人工淚液已經不再新鮮的象徵、可能已有染污現象,請快快丟棄,千萬別使用」!

原則 3 妥善保存開封後的人工淚液

另外,妥善地儲存開封後的人工淚液非常重要!陳宏吉醫師指出,拆開單支裝的人工淚液後,別把扭開後的小瓶蓋隨手丟棄,因為它是可以回蓋的。只要找對角度,輕輕一壓就能套上,此外,別忘了將人工淚液放置在陰涼處儲存。

他提醒,如果瓶蓋真的無法回套,不妨找一個清消過的乾淨小盒子,作為拆封後的密封保存盒,才能避免髒污跑進去,確保人工淚液的潔淨。「外出時,也可以多放幾支在保存盒裡,方便使用」,陳宏吉醫師說到。

擔心染菌危機,添加保存劑人工淚液來救援

如果真的擔心不含防腐劑人工淚液的染菌危機,陳醫師提到,可改用添加防腐劑的單瓶裝人工淚液,但要注意,挑選時,應以使用大分子保存劑的人工淚液為首選,降低對眼睛的傷害。

眼科所開立的藥水、人工淚液均有添加防腐劑,因為唯有防腐劑才能確保藥水沒有染菌疑慮,得以延長使用效期。不過相較於穿透力強的傳統小分子防腐劑,現已有人工淚液添加大分子保存劑,較不容易穿過眼表,對眼睛負擔小。

而如何得知人工淚液的防腐劑類型?陳宏吉醫師指出,可詢問眼科醫師、藥師,或試著看成分表、仿單等,而部分人工淚液品牌在做宣導時,也都直言不諱的說明自家產品添加的保存劑類型。

改善乾眼問題,生活解方 + 人工人液雙管齊下

隨著外在環境的變遷、用眼習慣的轉變,越來越多人時常出現眼睛濛霧、酸澀不適等問題,都需要仰賴人工淚液維持眼睛穩定健康。陳醫師直言,就算沒有乾眼問題,只要時常用眼過度,出現乾眼不適症狀,就可以使用人工淚液。

除了調整生活作息改善,適時的使用人工淚液,維持眼睛濕潤,也是相當重要的事!陳宏吉醫師表示,人工淚液能恢復淚膜的完整性,改善乾眼問題,進而維持穩定而清晰的視力。

挑選人工淚液,補水鎖水同樣重要

而如何挑選適合的人工淚液?選擇添加長效保濕因子,能大幅提升保濕力,延長淚液於眼表停留時間;再加強鎖水因子,重建眼表屏障,鎖住淚液、減少蒸發;若仍無法改善乾眼問題,則可選含玻尿酸成分來強效補水。

陳宏吉醫師呼籲,乾眼問題不一定是缺水,還可能是缺油,也有更多的患者同時缺水缺油。不同類型的乾眼問題,都有其相對應的人工淚液,民眾若有乾眼不適,應該先至眼科檢查並釐清病因,再針對病況給予治療。

文 / 黃慧玫、圖 / 黃懷賢

2022年4月22日 星期五

COVID的預防、診斷、治療面面雜談

 


以上截圖來源為母系家族群組的最新對話,事關醫學專業,身為醫學博士、眼科教授的我只好做點功課以資回覆。

大哉問。就預防、診斷、治療層面簡要回覆cnweng哥的提問。

每一個關注要項還可以分成個人與政府,也就是前者操之在我,而後者得仰賴機構、集團。

預防面

個人要注意NPI非藥物介入性處置,實在是因為NPI 對抑制COVID傳播的效果已經不證自明。目前全球real world數據顯示:鐵腕清零、隔離有症狀確診者(中國)或疫苗(多國,如以色列、南韓),都無法讓 Covid-19 停止蔓延(即 R 值 < 1)。可見,NPI 的必要性無以言喻譬如,手部衛生、口罩、面罩等等都是必備的。下面就是我個人執行臨床業務,酒精、碘酒、肥皂等重複洗手的結果。

避免群聚、共桌飲食,也都是從你我平日可以做起的。

診斷面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資料顯示,罹患新冠肺炎的確診者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 發燒
  • 肌肉痠痛
  • 疲勞、全身無力
  • 咳嗽
  • 噁心
  • 腹痛、腹瀉
  • 鼻塞、流鼻水
  • 嗅味覺異常

以上羅列的都是個人平日可以多加注意的。每日量測體溫,必要時居家或親赴臨近診所快篩都是早期診斷的不二法門。當然,確診需要PCR鼻腔或唾液檢體核酸檢測,這就需要昂貴儀器,需要前往中、大型醫療院所才能提供相關服務。


治療面

「臺灣清冠一號;NRICM101」是臺灣醫療的特產,具有雞尾酒療法的特點。而且做為漢方,應當較少西醫的副作用,值得一試。建議相信專業能力,交由各醫院中醫師及藥師依照各院藥材品質自行調整劑量。

目前臺灣引進新冠藥物除了注射用的瑞德西韋外,另有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與輝瑞的Paxlovid兩款口服藥,而兩款藥物也有不少差別。


當然,也有個別醫師、專家在網路上提出各式各樣的雞尾酒療法,此處就略過,有興趣者可以私訊我討論。

結論是面對新興病毒,人類正在面臨一場快速的天擇過程。現有知識無法追趕上疫情的變化,我們只能更謙卑地面對大自然,更同理地對待同胞們。

2021年12月5日 星期日

木鱉果在眼睛保健功效的考據

 

LINE群組的長輩捎來訊息請教小弟有關『木鱉果』,這個號稱來自天堂的水果,在眼睛保健功效的真偽之辨。截圖疑似轉攝自年代新聞(但網路搜尋不到),應該是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王教授的專訪。

出於眼科醫師的社會責任,也出於一個科學研究者的好奇心,於是做了點功課。其實,早在今年七月來自美國的林博士已經在他的部落格做出相當程度的考據。他用木鱉果的學名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在PubMed搜尋,找到116篇論文,而其中只有一篇是人體臨床試驗。經過今天即使的更新搜尋(限縮範圍為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網頁如下:


林博士發現【補充木鱉果30 天後,兒童的血漿 β-胡蘿蔔素和視黃醇濃度增加】的那篇論文位於上圖中間,而現在多出來的兩篇文章,也是臨床試驗的報告;只不過,都是家禽chicken的『臨床』試驗。上下2010、2009的兩篇文章分別在探討木鱉果對於感染Newcastle disease新城病及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傳染性華式囊病的雞隻免疫力的提升能力。

康健雜誌健康時代等衛生保健平面媒體,針對木鱉果的營養功效都有詳盡的介紹。至於木鱉果是否能讓你『30天恢復視力』、『60天可換雙新眼睛』,各位讀者不需要去請教眼科權威專家或醫師。為何呢?直接閉目靜思,如果真的有此神效,我們臨床眼科從業人員就可以打包回家吃自己咯!

2021年8月13日 星期五

勿臨渴而掘井 - 疫情下的飲水問題

這週的病患不止一個跟我抱怨口渴。手術的病患有之,門診的也有之。

前天臺北門診青壯年男性病患,問診過程中提到外面天氣炎熱,最近眼睛乾澀不說,還口乾舌燥非常不適。接著自憐自怨問說,長此以往是否對健康有害?我隨口安慰他,要注意作息正常,飲食均衡,而且要隨時補充水份。豈知他話鋒一轉,抱怨貴院所有樓層的飲水機都或封閉、或切除電源(因應五廢疫情,謝院長可是極度超前部署,防疫做法非常嚴謹),叫他怎麼攝取水份?登楞,我霎時間無言以對。

昨日早上安排三檯白內障超音波乳化手術。前兩位年過「知天命」、未滿耳順的男士手術過程堪稱順利。第三位是個one-eyed,接近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焦慮男士,先是聲明他對打針非常驚恐,30年前在臺大醫院局部麻醉開刀一路哀嚎到最後。然後,脆弱的晶體後囊果然在手術中撕裂,我也央求土城長庚眼科主任(週四在林口手術)陳彥伯醫師來協助施行「玻璃體切除術」。等候陳主任的間隙,病患提到他非常口渴,但我們比較擔心他尿急(幸好沒有),因為眼內手術最忌諱忍尿導致眼壓過高、或眼球晃動。我隨口「安慰」他,口渴不會死人,就想像自己身在沙漠中...然後,聽到病患無奈地說:醫師您可真會安慰人!

附圖顯示進行中的「玻璃體切除術」,正在實行眼內雷射,預防術後視網膜裂孔。



2021年7月29日 星期四

霍爾斯特:聖保羅組曲第一樂章,作品2

 Gustav Holst, St. Paul’s Suite, Op.2, No.9, Jig (1st Movement)

作曲家生平 ==

姓氏:古斯塔夫-都鐸-霍爾斯特Gustav Theodore Holst

生卒年:1874921日,Cheltenham, United Kingdom

生卒年:1934525London, United Kingdom

簡介:霍爾斯特是位英語系作0曲家、經紀人、教師。他的傳世的作品橫跨多種類型範疇,但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是《行星》(The Plants)組曲。

作曲年份:1912-13

總譜資訊 ==

時間記號:6/8

時間:約432

樂譜音調:A minor

節奏記號:Allegro. Vivace

頁數:18

難度:中等,建議給中級程度樂手

為了營造出他的家鄉民謠的曲風、氣氛,霍爾斯特特別採用弦樂的聲樂特性;畢竟,早期的霍爾斯特受到兩位抒情詩人般的作曲家的影響甚深,亦即孟德爾頌以及柴可夫斯基。除了弦樂部份跳躍式、直覺式的旋律之外,Jig這個第一樂章還展現了小提琴融入英式、愛爾蘭式、及美式的歌舞形式。開場就是經典的吉格舞曲,在6/8拍與9/8拍之間擺盪,霍爾斯特讓這兩個對比明顯的旋律在興奮、活躍的對話中漸次發展。他爐火純青地以管弦樂的技巧,讓這對旋律以獨特的強度巧妙地在活潑的快板中走向結束,蔚為高潮。一如樂評總認為霍爾斯特總是我行我素marching to the beat of his own drum,做為一位特異體質idiosyncratic的作曲家,他還有志於印度哲學呢!

-        https://www.8notes.com/scores/35107.asp

-        https://www.redlandssymphony.com/pieces/holst-st-paul-s-suite

-        https://classicalexburns.com/2019/09/06/gustav-holst-st-pauls-suite-a-homage-to-english-folk-song/

2021年7月24日 星期六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臨床醫學論文之中,尤其是病例報告case report,有一種特別的文體,亦即

OOO presenting as XXX

別人的不算,就拿我過去廿年來所發表的90篇論文中的12篇病例報告裡面,就有兩篇這類文章: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Presenting as Corneal Perforation

Oculomotor palsy as a single presenting sign of midbrain hemorrhage 

中度颱風「煙花」來襲的週末早晨,伏案於書房,修改學生Hsu HT的論文,頗有書生進京趕考前夕之架勢。本篇病例報告的題目正是:

OOO corneal dystrophy presenting as XXX dystrophy

改著、改著,儒生的思緒不禁就飄到清國-蒲松齡的年代,他的扛鼎之作《聊齋志異》內文最膾炙人口的篇章『畫皮』。這樣一篇長短適中、食色性也的借古諷今、警世仙文,果然被電影公司多次翻拍。做為故事性極佳的篇章,『畫皮』可以是影音俱全的電影,也可以成為心理學作家筆下的案例討論;可以是律師事務所離婚、訴訟的案例,更可以印證佛經所開示: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做為臨床工作者、眼科科學研究者,今天我再加上「臨床病例版」的畫皮。不僅如此,我還要再加上「數學版本」的畫皮!

此話怎說?從『畫皮』的諷喻中,我深深感受到《金剛經》所揭示的佛法的根本原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換言之,凡世間所有一切的相貌,都要將它當成是虛假、空泛的;也因此,只要不過度執著,就能產生智慧。近日來,與小女聯袂聆聽傅O數學線上課程,再度重溫卅年前的學習舊夢。一堆方程式、不等式、絕對值、排列組合、坐標數線等數學符號,頓時湧進腦門。經過名師指引,發現多種題目、素養題,其實往往都可以整合成少數的題型,馭煩為簡、庖丁解牛,不亦快哉?

2021年6月29日 星期二

後此謬誤- 疫情下的拉丁文課

今天把升等案初稿送出到醫學系,給系主任、院長評分,然後有點輕鬆(其實還是一堆鳥事,e.g.修改學生的論文、跟女兒上線上數學課etc.)。晚間全家健身課程結束後,兒女紛紛沐浴、就寢;難得坐在兩週前新購得的筆電(HP i5Core 15 inch)追劇。其實是自出國前後(當年午休時,都坐在辦公桌前邊吃蒸好的便當,邊觀賞Sunny妹拷貝給我的美國電影或影集,像Grey's Anatomy or House, MD),相隔十年才在這週開始追劇。追什麽劇呢?

The West Wing白宮風雲,大名鼎鼎的美國影集,內容也是我非常著迷的華府種種(政治、歷史、文化、語言等等)。

今天追到第一季第二集The West Wing Season 01 Episode 02 "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 ,部份對白可以參考以下網站

值得一記的是片名,拉丁文的原意是After this, therefore on account of this,漢文翻譯成『後此謬誤』或『後此故因此』(維基百科)。當我恰巧將此一邏輯學上的術語連結到最近的熱門話題:疫苗致死;其實,已經有法學專家論述到此一關聯

嗯,還是好好追劇,做我的華府春秋大夢吧!


2021年5月30日 星期日

患難見真情 日久見人心

 點絳唇·厚地高天 大清•王國維

厚地高天,側身頗覺平生左。小齋如舸,自許迴旋可。

聊復浮生,得此須臾我。乾坤大,霜林獨坐,紅葉紛紛墮。

==================================================

去年五廢疫情延燒至今,方興未艾;大島方舟重大死傷未見,小區亂象不斷。
輿情嘩然,訛語紛亂;人心惶惶,不知伊於胡底。

因為內科人力吃緊,醫院徵召非內科醫師支援五廢醫療照護人力通告急如星火。
五官科中,耳鼻喉科執業形態最接近五廢醫療照護,已經有住院醫師進入紅黃區照顧重症病患。眼科,距離全身性疾病最遙遠的科別,一樣入列,住院醫師支援名單也在今晨草擬完成。

此外,疫情門診(含採撿、快篩)也在跟非內科醫療科別的主治醫師招手。眼科部的第一批(一批二人為一組,共25組)在上週一5/24已經有二人自願參與,分別是劉醫師及范醫師,非常難能可貴,也免除了眼科第一波就陷入抽籤破壞同事情感的危機。今天一早,又有李醫師捎來訊息,自願入列第二批疫情門診眼科支援醫師名單,令人感動。

特別引用王國維的點絳唇一詞,以為紀念。

2020年4月30日 星期四

瘟疫肆虐下,逆勢上揚的行業

當瘟疫來襲,個人健康受到威脅自是不在話下;站在國家、社會整體考量下,最嚴重受挫的指標還包含各項經濟指標的下修。年初,我還在預測物流、電商將異軍突起;另外,影視串流平臺、線上會議平臺等事業也將商機無限。反觀遭到亂流波及的行業,諸如餐飲業、旅遊業、健身房等等,亦是哀鴻遍野。比較出乎意料的是,醫療業也是百廢待舉;另一個令人出乎意料的受益企業就是「壓克力」業者,特別是醫療級的壓克力板https://news.tvbs.com.tw/life/1312658

林口長庚質子中心的檢查排程櫃檯,上週悄悄地架起了透明的壓克力板面,保護工作人員還有報到病患。
長庚兒童醫院手術室的午休餐廳,桌子上也早早就架上壓克力的隔板,提供醫護人員用膳時仍然能面對面交流,但也同時保持社交展距合乎政府的宣導規定。

話說,遠在愛國東路-杭州南路口的「南門中繼市場」,二樓的美食廣場用餐區,餐桌上也架起了一個一個的壓克力透明隔板,讓食客享用美食之際得以安心。

*****
橫掃全球的病毒起源爭論仍然是喋喋不休,但突變種病毒株的出現已然造就了三個亞型。雖然起源於中國武漢,在當地造成大流行的病毒實際上已經成為突變的B型;而最原始的病毒基因組A型目前主要在美澳肆虐,而在新加坡與歐洲流行的則為衍生自B的C型。

病毒與人類共生的歷史其來已久,病毒會突變,人類則要謹記適者生存的原則。一如達爾文提出的演化論,人體的免疫系統要學著改變、改良防禦機制,人類社會的商業、交流形態也得跟著做出適度的修飾。下圖就佐證了本部在疫情吃緊之下的反應,本著「醫學中心的晨會是學術進步的原動力」,絕大部份的議程也都改成線上的形式!

猛然想起法國劇作家的一句名言,似乎提醒著我們要認清劇變中的世界現況,做出適度調整,重新出發,不但要取得一線生機,還要更上一層樓!

在人生的大風浪中,我們常常學船長的樣子,在狂風暴雨之下把笨重的貨物扔掉,以減輕船的重量。——巴爾扎克

2019年5月3日 星期五

幹細胞治療回顧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最新一期(2019.05.02)刊載出史丹福大學的Helen M Blau博士與哈佛大學的George Q Daley醫師聯名出版的回顧論文,討論幹細胞為主的治療最新發展與潛在挑戰。全文連接如下:


從2004考進陳君侃教授的實驗室博士班開始,就打著幹細胞生物學研究者的身份到處招搖撞騙。後來,因緣際會在2008又進入馬惠康醫師的眼科幹細胞研究室,一直到2012年畢業為止。當然,相關領域的閱讀深度、廣度是有的;然而坦白說,幹細胞相關論文沒發幾篇,也實在忝為專家。今年三月,全院調整基礎研究空間,原眼科幹細胞實驗室也跟著下架,下面圖片,就算此景只待成追憶。



話說NEJM當期論文聚焦skin, heart, eye, skeletal muscle, neural tissue, pancreas, and blood 等的幹細胞治療現況。


然而,眼科部份主要還是分析iPSC在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應用,似乎這跟次專科較有發展空間。角膜次專科在1999-2004已經發表三篇,分別是1999年慶應大學的坪田一男教授、2000年長庚醫院的蔡瑞芳醫師、以及2004年東北大學的西田幸二醫師。下面是2010年義大利Rama醫師,還有2018年大阪大學的西田幸二教授。去年2018京都府立醫科大學的木下茂教授發表的論文是以ROCK inhibitor促進角膜內皮細胞增生,脫離幹細胞範圍了,也將角膜治療學帶入小分子藥物的藥理學新境界(小弟也在此耕耘哦!)。


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另類二二八紀念日 Salute to Linus Carl Pauling, PhD


今天是我敬愛的化學家林納斯包林 Linus Carl Pauling(1901年2月28日– 1994年8月19日),的生辰紀念日。


他是量子化學和結構生物學的大師,也在化學的多個領域都有過重大貢獻。曾兩次榮獲諾貝爾獎(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1962年諾貝爾和平獎,1968年-1969年列寧和平獎 Lenin Peace Prize.),1954年因在化學鍵研究的重大貢獻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62年因反對核彈在地面測試的行動,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成為得到兩個不同範疇的諾貝爾獎的人(另一人為 居裡夫人 Marie Curie ),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位每次都是獨立的獲得諾貝爾獎的獲獎人。
 
一般認為包林因為反核被視為共黨分子而沒有出席1952年4月28日的倫敦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of London)的關於蛋白質模型結構的研討會議而錯失目睹一項關鍵性的證據,而讓詹姆斯·華特森及同事法蘭西斯·克里克搶得先機,早一步提出了正確的DNA分子結構。這正是失之桑榆,收之東隅」的最佳寫照

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臺灣的《命運交響曲》

人在異鄉,拜師求藝,坎坷挫折,再所難免。
加上這陣子小犬、愛女相繼遭受腸炎、風寒肆虐,甚是惱人。
縈縈大者如「東京影展」、「廣州亞運」等,陳志寬、徐若瑄、楊淑君等人受盡恥辱。
伴隨我14年的台北愛樂電台,刻正播放「卡拉揚與柏林愛樂管弦樂團,莫斯科音樂學院 1969年 5月28曰 音樂會實況 」。第三樂章蟄伏潛修,蛻變脫胎為激越豪放的終樂章時,我的淚水再也不聽使喚,汩汩而流。落地窗外邁阿密的早晨,也頓時陽光普照,適足以開拓胸襟,滌盡塵俗之氣。
願以《孟子.離婁章句上》與讀者共勉之。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生存,還是毁滅;真是大哉問。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這句出於《哈姆雷特》(Hamlet) 的名句,通俗的翻譯是「生存,還是毁滅;真是大哉問。」。旨在強調「凡是人皆有問題」,不是嗎?

眾所週知,「問題」的英文叫做 problem,同義字包括:bother, conundrum, difficulty, dilemma, dispute, doubt, enigma, issue, nuisance, poser, predicament, puzzle, quandary, question, riddle, rub, trouble, vexation等等。最近,愈來愈多專家認為 problem 不太具有積極意義,過份強調事情的負面形象;因而着手尋找 problem 的替代用字,最後選定 issue 這個字。所以,如今凡是棘手難以處理但又不得不解決的「問題」,習慣上都用 “issue” 來表示或代替 “problem”。例如“the issues surrounding same-sex marriage” (同性婚姻的問題) 。

2010年6月12日 星期六

一位眼科醫師對視障者人權之暇想

以下文章已以『迎向光明的權利與掃除黑暗的義務』為題,刊登於《2010年世界人權高峰會》(2010 World Summit on Human Rights for World Citizens)。歡迎各位先進 ,有興趣者自行連結前往瀏覽,並批評指教。

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名醫的迷思與過勞的醫師 myth of famous doctors and the exhausted ones



     早上幫三位白內障病患做手術,利用接刀空檔瀏覽了醫院圖書館當日剪報,玆轉載如後。




    

     中午囫圇吞棗「扒」完飯盒,趕忙搭接駁車前往「桃園分院」執行健診的眼科服務業務。偶爾,會有海外台僑返國接受檢查,而今天恰好就有一位中年女性,來自美國德州休士頓Houston, TX。言談間,她相當欣喜於回台就診,追問之下才知是因為在當地看一次眼科門診即索費300USD。請注意,是美金,掐指一算,名醫吳明峰一天只要看10人就行了。